AMI后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學
腦梗死是AMI*常見的心臟外并發癥。AMI后卒中發生率的報道較少,也缺乏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以往研究顯示,AMI后缺血性卒中發生率約為1.1%~2.0%,約1.5%的AMI患者在住院早期發生卒中,且發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項匯總分析和1項大樣本臨床研究顯示,AMI發病后1個月內的缺血性卒中發生率為1.2%,1年內的發生率為2%~2.14%。
在無癥狀心肌梗死(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可能是急性心肌損害的*初癥狀。多數繼發性腦栓塞發生在AMI后數天或數周內,其風險約在AMI發病后3~6個月內恢復至基線水平。的一項長達22年的研究顯示,AMI發病后30 d內卒中的平均發病率為22.6/1000,是正常人群的44倍之多;第31天至1年內的卒中發病率為1.6/1000,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但3年內仍為正常人群的2-3倍,3年后降至正常人群水平。
心肌梗死后卒中會顯著增高AMI患者的死亡風險,住院初期并發卒中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于其他AMI患者。單因素分析顯示,高齡、女性、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Killip分級和既往卒中史均與AMI后卒中相關,而肌酸激酶峰值水平、Q波改變和ST段抬高與AMI后卒中無關。多變量分析顯示,AMI后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高齡[優勢比( oddsratio,OR)1.04,95%可信區間(confiden interval,CI)1.03~1.05 ]、既往卒中史(OR 2.07,95% CI1.44~2.97])、糖尿病(OR1.68,95% CI1.27~2.20]),而有關心肌梗死面積、部位和嚴重程度與AMI后卒中相關性的研究結論卻不一致。
全身炎癥反應同樣會增高AMI并發腦梗死的風險。有研究顯示,在AMI出院患者中,卒中發病與慢性心房顫動、高齡、既往心肌梗死史、前壁梗死、天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升高4倍以上、慢性腎功能衰竭和既往卒中史有關。并發慢性心房顫動的AMI患者的卒中發生率為對照組的5倍。
AMI后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學機制
AMI的發病部位與卒中
AMI后腦栓塞的總體風險約為1%-6%,其中以大面積前壁心肌梗死的風險*高,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低于1%。國外研究顯示,76%的AMI后缺血性卒中發生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該區存在主動脈弓一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當發生前壁心肌梗死尤其是病變位于左側時,病理反射經主動脈弓一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傳導至顱內延髓孤束核,引起顱內血管持續性痙攣,進而造成腦缺氧水腫和血流減慢,在此過程中易于發生血栓形成。
心內附壁血栓形成和脫落
栓塞反映了急性心肌損傷和心臟的不穩定性。栓塞常繼發于心室功能障礙、心室內血栓形成或凝血級聯反應。附壁血栓形成與AMI后心室重塑有關,如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室壁瘤、室間隔缺損、心房顫動、陳舊性大面積心肌梗死等。AMI后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使心臟不同部位起搏節律點自律性增強。心房顫動和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是形成左心室附壁血栓的主要因素。
Bilge等認為,即使AMI發病后仍然維持竇性心律,也有附壁血栓形成的可能。這種附壁血栓(即室壁瘤)多發生于心尖部,真性室壁瘤的發生率占心肌梗死的22% 。附壁血栓脫落和室壁瘤破裂即可導致栓塞。Kelly等的研究表明,心內血栓形成和脫落是AMI后缺血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早年Vaitkus和Barnathan進行的匯總分析也支持此觀點。
約3%的AMI患者在發病4周內發生腦栓塞,為心源性腦栓塞的常見原因之一,占有心源性栓塞的15%。既往研究表明,無心肌梗死史的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發生率為1.5%,而有心肌梗死史者高達28%-34%。附壁血栓形成和脫落在多年以前已被認識和論,但這僅僅是多個易患因素中的一個。
動脈粥樣硬化與低灌注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病的共同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內膜表面變得粗糙,斑塊性質松散和潰瘍形成是心、腦相繼或同時出現梗死的重要機制。一些患者在AMI后發生卒中并非源自心源性栓塞,而是動脈一動脈栓塞致。除作為栓子來源之外,嚴重動脈粥樣硬化還會造成血管重度狹窄或閉塞,導致低灌注進而引起缺血。這種低灌注能加重栓塞造成的損害效應,灌注相對正常的患者在栓塞后可能無癥狀,而低血流狀態的患者則因灌注不能迅速恢復而出現癥狀。
AMI可導致心源性休克和心功能不全,進而在原有腦血管狹窄的基礎上發生腦缺血和灌注不足,若血管壁存在易損斑塊,則在AMI后由于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動脈源性腦栓塞。一項匯總分析顯示,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數降低以及心力衰竭等事件可造成腦血流灌注不足,是心肌梗死后卒中的危險因素。
AMI(尤其是下壁和右心室心肌梗死)可因疼痛、大量出汗、惡心嘔吐等導致體液大量丟失和血容量不足,進而減少心輸出量。在**過程中有些**對血壓影響較大,如****、β受體阻滯藥 等均可導致血壓下降。血管再通術也可誘發一過性心功能下降,以迷走神經調節占,造成血管擴張、血壓降低和血流緩慢。上述因素均會導致腦灌注不足,同時合并上述多種危險因素的AMI患者并發腦梗死的風險顯著增高。
AMI的**與卒中
在AMI急性期,血壓的監測和合理控制為重要,應注意防止血壓過低導致腦灌注不足。對于合并低血壓(<110/70 mm Hg,1mm Hg=0.133 kPa)的AMI患者,為防止并發缺血性卒中,可應用小劑量升壓藥改善腦血液循環和提高腦灌注壓。將收縮壓維持在140~150 mm Hg并不會引起神經功能損害,而且對心臟功能影響*小。
溶栓**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對于挽救瀕死心肌和縮小梗死面積有益,并可增加外周供血,降低心律失常發生率和防止室壁瘤形成。符合條件的患者應積恢復冠狀動脈血流,以及時糾正低灌注、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以及心臟各種功能的恢復,進而保腦血流供應。但是,對于存在心房顫動等
附壁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否應接受溶栓和有創性**仍有爭議,因為附壁血栓在溶栓或有創性**后有可能脫落導致腦栓塞。
AMI患者心內附壁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45.0%,抗凝**可顯著減少心室內血栓形成,并可預防梗死進一步發展、再梗死和缺血性卒中。對于AMI患者而言,延長抗凝時間可使3年內卒中發病風險降低40%,但出血風險相對增高。2008年ACC/AHA/ESC心房顫動處理指南建議,對于AMI后伴有左心室功能障礙、廣泛心室壁運動障礙或有據顯示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至少給予抗凝**3個月。對于有抗凝**禁忌的AMI患者,給予抗血小板**也明確有效,可顯著降低住院期間的卒中發生率。
AMI后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
AMI后卒中的表現與普通卒中并無明顯差異。如果AMI與腦梗死同時或相繼發生,由于前者存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也可出現頭暈、一過性暈厥、惡心、嘔吐、呃逆、肩手綜合征等表現,有時不易與腦干卒中相鑒別。
影像學檢查可明確AMI后腦梗死的診斷。對于栓塞機制致腦梗死,超聲心動圖可發現心室內血栓或附壁血栓,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對附壁血栓的檢出率優于經胸壁超聲心動圖,尤其是對左心房結構的顯示,可預測其并發栓塞的風險。栓塞灶常為多發性,依栓子大小、血管狀態和血流速度的不同,梗死灶大小不一(圖1A);由于栓子易于碎裂而使血管再通以及因心肌梗死后常常進行抗栓**,因此出血性梗死較為多見(圖1B)。AMI后過度降壓、脫水或合并心源性休克可導致腦低灌注,從而在原有腦動脈狹窄基礎上造成分水嶺梗死,可表現為前、后分水嶺和皮質下分水嶺梗死(圖1C)。
如病情允許,可行經顱多普勒(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評價血管狹窄程度和部位,也可檢測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以及追蹤血流中的微栓子信號。AMI后血液黏滯度增高和炎性介質分泌增多,可導致原有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基礎上的原位血栓形成,可累及前、后循環,但以頸內動脈系統多見,且多呈進展性,預后通常較差。
![]() |
圖1 AMI后卒中的影像學表現
A:心源性卒中的多發性梗死病灶;B:心源性卒中抗凝**后的出血性轉化:C:分水嶺梗死
AMI后缺血性卒中的防治
AMI與卒中有著共同的危險因素和病理生理學基礎,因此在**AMI的同時應重視卒中的預防??刂艫MI并發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包括合理控制血壓、抗動脈粥樣硬化、調控血脂、血糖等;積**心臟**,包括抗栓、控制心室率、轉復心律、改善心功能。一旦發生腦梗死,應注意兼顧腦部并發癥和原發病的**,在**腦梗死時應注意對AMI**的影響。此外,控制發熱、感染等其他并發癥也很重要。
結語
AMI后一旦并發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通常更差,其病死率高于單純AMI患者的2倍,6個月內的病死率高達27% 。因此,應重視AMI患者的卒中預防。不過,目前國內外相關臨床研究較少,更缺乏大規模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