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5.
[2]米源.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及**[J].山東醫藥,2009,49(33):110-111.
[3]李罡.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分析及**現狀[J].醫學信息,2009,1(8):14-15.
[4]駱偉華.新生兒黃疸與窒息缺氧的關系探討[J].醫藥衛生導報,2007,13(16):62-63.
[5]杜麗星,余唯琪,張曉燕,等.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紅細胞**功能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6):414-415.
新生兒黃疽為新生兒的常見癥狀,包括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屬生理現象,無需特別處理;而病理性黃疸是由多種不同病理原因引起的病癥,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以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為多見,易產生新生兒膽紅素腦病,造成腦損傷,危害嚴重?,F對我科2007年4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4例新生兒黃疸(病理性黃疸)消退延遲病因及其診治進行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2007年4月~2010年1月共收治病理性黃疸新生兒104例,其中,男66例,女38例;足月兒87例(83.65%),早產兒17例(16.35%);順產73例(70.19%),剖宮產31例(29.81%);日齡1~38 d,平均日齡9 d;體重<2 500 g者2例,2 500~4 000 g 99例,≥4 000 g者3例;出現黃疸時間<7 d 96例(92.31%),≥7 d 8例(7.69%);總膽峰值*高達511 μmol/L。
1.2診斷標準
①膽紅素足月兒>221 μmol/L,早產兒>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過85 μmol/L;②結合膽紅素>34 μmol/L;③出生后24 h出現黃疸;④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⑤黃疸退而復現。具備以上任何一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1]。
1.3實驗室檢查
①膽紅素測定,光療前股靜脈取血2 ml,排除溶血標本,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②三大常規、血型及網織紅細胞計數,根據病種及病情選做胸片、血培養、C反應蛋白及血紅蛋白分析;③疑膽道閉鎖可行肝膽B超。
1.4**方法
采用雙面藍光照射為主為主,早產或病情危重以單面藍光照射,同時輔以病因**,包括抗感染,補堿、補液,糾正酸中毒,平衡水電解質及營養,口服腸道菌群調節劑和肝酶誘導劑。
2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很多,主要包括感染因素(36.54%)、圍生期因素(41.34%)、母乳因素(16.35%)及溶血因素(3.85%)。104例新生兒經**后,**91例(87.50%),好轉10例(9.62%),放棄**1例(0.96%),死亡2例(1.92%)。
3討論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之一,嚴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引起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2]。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復雜,故積尋找病因,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新生兒遲退性黃疸比較常見,病因復雜。本組104例新生兒黃疸消退延遲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因素、圍生期因素、母乳因素及溶血因素,部分患兒原因未明。其中,圍生期因素居首位,占41.34%。圍生期窒息導致的缺氧、酸中毒、低體溫、低血糖及血流再灌注均可抑制肝酶的活性,影響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和結合功能,窒息缺氧可降低膽紅素與清蛋白的結合力,影響膽紅素的運輸、代謝和排泄,使膽紅素增高,消退時間延長[3]。因此,積防治處理孕期**,加強高危妊娠及分娩監測,進行地中海貧血、G-6PD酶活性測定等遺傳病篩查以排除母兒圍生因素,積喂養母乳并及時處理窒息可大大降低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此外,感染因素也是黃疸延遲消退的重要原因,占36.54%。新生兒接觸外界環境,呼吸道感染,臍部及****引起的肺炎、臍炎、**瘡、敗血癥等大大增加。病原微生物及其**的產出,體內氧化性代謝產物的堆積,以及白細胞吞噬微生物產生的過氧化氫等,使紅細胞細胞膜更不穩定,溶血進一步加重導致黃疸[4];母乳性黃疸占16.35%,其發生與母乳中含有較多的β-葡萄醛酸苷酶(β-GD)有關,它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鏈產生未結合膽紅素,從小腸吸收增加腸肝循環[5]。
本研究采用以藍光**為主的綜合**。光療可使未結合膽紅素氧化異構為一種性水溶性雙毗咯化合物,膽汁或尿中排出,從而降低膽紅素濃度,適合各種原因引起的未結合膽紅素升高致的黃疽。本組**率達87.50%(91/104),療效滿意。
綜上述,新生兒黃疸病因復雜,注重圍生期保健,減少產科異常及母嬰感染幾率是預防新生兒黃疸的關鍵措施。對早期黃疸及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應進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的動態監測,早期診斷,尋找病因,積**,以避免和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