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項臺灣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國民健康保險數據庫中100萬例隨機樣本,確認了1997~1998年期間年齡>65歲且無癡呆史的近58,000例患者,并對他們平均隨訪4.5年。根據受試者平均每日等效劑量或總等效劑量(整個隨訪期間),分為低、中和高劑量組。主要終點為新確診的早老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并排除血管性癡呆患者。
結果顯示,校正后癡呆風險比與總的或每日等效劑量增加呈顯著性負相關。對于不同年齡、性別和心血管風險亞組患者,他汀類的保護仍非常明顯,統計學趨勢顯著。
Lin博士指出,目前尚不清楚上述結果是否可外推至其他種族人群。他推測,膽固醇代謝障礙可導致心血管**發病率增加,膽固醇水平提高還可導致與神經退行變相關的炎性程度增加,因此,他汀類降低癡呆風險有其合理性。
上述可能與他汀類降低膽固醇、抗血栓形成以及**有關。但該研究顯示,高劑量洛伐他汀與癡呆發生呈正相關。